坐井观天

互联网、科技、生活

奶爸手册第五章——三个月之前怎么带娃

 

01




孩子怎么睡

 

当然很多家庭还会面临另外一个选择,就是孩子到底是跟父母睡,还是跟来照顾的祖母父或者阿姨睡,我们的想法是这个月龄的孩子,推荐还是有一张自己的小床,然后贴着父母的床睡。
  • 小月龄的孩子一般来说,晚上八点左右就能睡着,在12点左右每两个小时得醒来一次,需要换尿不湿、喂奶等一系列的操作,按照我的经验,差不多醒来一次得折腾40分钟左右;
  • 对于一般的父母来说,晚上差不多要起来两次,比如我家一般就是一点钟和三点钟,如果需要家里的老人来的话,基本上老人一个晚上的睡眠也就废了,对于白天也有一定的伤害;
  • 我们的做法是九点钟左右,父母的其中一个人开始陪着孩子睡觉,这样孩子第一觉醒来的时候,先睡的那个人就可以完成第一次醒来的所有操作,后睡的那个可以完成第二次;这样的话,可以基本保障睡眠,也能保证需要吸奶的妈妈有足够多的能量。

通常,婴儿床与大人的床中间都会有一段缝隙,可以根据自己家里的实际情况去电商平台上定制一个床缝填充的,防止宝宝陷下去或者床上的东西掉到缝里面。另外,目前大部分的婴儿床都比较适配那种地台型的床+标准床垫,建议如果是这类床的话,就别着急在孩子小的时候换床或者床垫了,不然两边会有一个挺高的高度差。

 

02

学会给孩子喂奶

 

一般的孩子出了月子之后,奶量就能到60左右,然后是90、120、150,如果你选择跟我们家一样,晚上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睡的话,那么爸爸的核心工作就是给孩子喂奶,对于3个月的小婴儿,一次喂奶的步骤大概如下:
  • 首先将奶热上,一般来说小婴儿60ml就可以吃饱了,奶的温度在45度到50度之间,奶粉的话我一般用50度的水,母乳的话加热到45度左右;
  • 在加热的时候,可以先检查下宝宝的尿不湿,如果需要更换的时候,趁着这个空隙把尿不湿换掉(如果在大床上换一定别忘了隔尿垫),然后抱着宝宝稍微转一下;
  • 奶热了之后,分成两次喂,每次30ml左右,第一次喂完之后,抱着宝宝拍拍嗝,拍嗝的时间尽量3到5分钟左右,听到宝宝打嗝的声音就意味着可以继续吃了;
  • 再将剩下的一半奶吃完,重复拍嗝动作,直到听到宝宝又一次打嗝;
  • 以上动作完成后,将宝宝重新哄睡。
从我的经验来看,以上的动作差不多做完一次要30到40分钟,一定要保持耐心,切不要让孩子噎着。至于喂奶要坐到椅子上还是小凳子上,因人而异,只要能让喂奶的时候坐稳抱着宝宝不吃力就可以了。由于孩子小,力气有限,很多的时候会出现喝到一半睡着了的情况,这时候可以抱起孩子拍一拍或者轻轻敲一下奶瓶,这样宝宝就能继续吃了,如果以上动作反复后无效,那说明这一把宝宝可能真的吃饱了,也就别勉强了。

 

03

出去走走

 

孩子满月之后,建议就可以推着孩子在小区里面走走了,两个月的时候,可以在每天早晨阳光不错但是又不晒的时候出门,让宝宝晒晒太阳,这么小的宝宝对于人群比较密集的地方还是会有恐惧,容易造成应激反应,所以还是不要带孩子去商场甚至集市这种人多拥挤嘈杂的地方。如果你们家附近有公园的话,当然也可以带着孩子去公园看看。

图片

▲ 一个半月的时候,第一次去家附近的公园,现在想想有点早了

等到孩子3个月以上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去一些室内的场所逛逛,比如小区的活动中心、商场的中庭等,尤其是夏天比较热的时候,去商场避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出去走走能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同小区的孩子来看,经常出门逛逛的孩子相对来说比宅家的孩子胆子更大,也不太怕生。
我们在孩子满三个月的时候,带着孩子回了趟老家,现在回头看这不是一个特别好的选择,孩子回到老家后花了几天适应新的环境,再加上老家村子里各种陌生人,造成孩子屡次情绪崩溃大哭。如果你也有让孩子在这个月龄回老家或者长途旅行的想法的话,建议考虑下目的地的环境是否会造成孩子的情绪波动,当然还有目的地能否满足孩子每天的生活需求。

 

04

第一辆车

 

当你决定带孩子出去转转的时候,你可能就需要考虑一辆婴儿车了,如果讲究一点的话,第一辆车子可以是一辆专门的高景观婴儿车,一般来说这个类别的婴儿车有三个显著特征:一个是支持180度躺平,这样宝宝躺在上面的时候不会对脊柱造成负担;二个是车斗离地面比较高,有些还支持高景观模式和普通模式的切换;第三个是轮子相对较大,给低月龄的孩子足够的缓震效果。
由于我们的第一辆高景观婴儿车是白拿的,所以在选购的时候基本上也没花心思,如果你需要一辆的话,建议也是闲鱼或者买一辆经济适用的就可以了,没必要在这上面花特别大的预算。
另外,如果家里有条件的话,推荐在家里也弄一个新生儿的椅子,这样的话孩子可以坐着看大人们,就不用一个人专门抱着了,在吃饭的时候还能互动下。

图片

▲ 注意,坐这种椅子的时候一定要系安全带

 

05

要穿袜子吗

 

通常这里还需要加上几个问题,孩子需要一直穿长袖吗,家里能开着空调吹吗,首先我们要清楚的一件事情是,小婴儿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怕热,而且他们对热的反应会更加直接,比如一顿哭或者直接发热疹。说下我们的情况:
  • 孩子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是穿睡衣或者长袖的衣服,盖上被子;
  • 像我们这种出生在春天,成长在夏天的孩子,该开空调的时候还是得开,但是可以买个导风板调整下方向,防止直吹到孩子;
  • 白天在相对热的情况下,可以穿包屁衣或者短袖的衣服,不用担心孩子着凉,如果这个时候你穿长袖的话,可能孩子会把衣服汗湿掉;
  • 判断一个小朋友是否太热可以摸一下颈部,如果凉的话,说明可以适当增加衣服或者把环境温度调高;
  • 注意:千万千万别捂着孩子。
回到袜子的部分,我们家的小朋友不太喜欢袜子,所以我们从小就没怎么穿。有的时候,出门觉得温度有点低的话,会给她穿蕾丝的长袜(男孩女孩通用),但是注意别买特别紧的袜子。
除了袜子外,因为孩子不能涂防晒霜,所以建议给孩子买一顶遮阳帽,不然外出的时候可能会被晒伤。

图片

▲ 夏天的时候可以给孩子选一个防晒的帽子

 

06

要穿睡袋吗

 

一度对于孩子穿睡衣的事情,我是非常抵触的,直到用上了专门的防惊跳睡袋后,才逐步扭转观念。三个月婴儿所谓的睡衣,主要就是防惊跳睡袋(或者包巾),简单的说就是尽量减少惊跳反射对孩子睡眠的影响,睡袋一般是投降式的,就是双手双脚都长开,建议还在6个月以前都开始穿着这个睡觉,这个睡袋除了防惊跳外,作为睡袋还可以防止孩子的蹬被子着凉。

图片

▲ 孩子第一次穿防惊跳睡袋的样子,迅速的被睡袋制服了

啰嗦一句,尽管很多的睡袋广告上,孩子都是四仰八叉睡的,但是在实操中,建议还是让孩子侧着睡。

 

07

能吃奶嘴吗

 

根据常识而论当然是可以吃奶嘴了,当然如果你网上搜索一下,会有人告诉你吃奶嘴可能会产生依赖,影响孩子的牙齿生长和咬合功能,但是从我们的实际体验上来说,影响应该是微乎其微。一般来说,孩子4到6周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安抚奶嘴了,通常你能看到两种奶嘴,一种是跟平常喝奶的时候造型一致的,一种是奶嘴扁平的,后者主要用于睡觉的时候含着,如果你的孩子对于后者没有特别的需要,也可以一个奶嘴走遍天下。

图片

▲ 满月那天第一次吃奶嘴的孩子

尽管我相对提倡用奶嘴,但是使用过程中,我们家的孩子确实出现了一定的奶嘴依赖,有一次出去买个东西,因为忘带了奶嘴,回家的时候哭了一路,在6个月以前经常还需要吃着奶嘴睡觉,并且边睡边嚼;直到6个月之后,才慢慢摆脱了奶嘴的依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用安抚巾和牙胶作为替代,但是保不齐孩子到时候又会养成一种新的依赖。

 

08

学会飞机抱

 

孩子三个月里面,面临最大的困难应该就是肠胀气了,我们家的孩子也如约在两个月的时候迎来了肠胀气,表现一个是比较闹,动不动就哭,而且是那种能哭到“抽搐”的哭,无论你怎么安抚或者抱抱,效果都有限;另外一个表现是孩子不太能吃奶了,60ml的奶两次都吃不完,吃一会就闭着嘴巴不吃了,吃的少吧吐奶还照旧,是不是就能吐你一身。
搞定肠胀气,最简单的就是飞机抱,一只手把孩子趴着托起来,另外一只手扶着孩子,上上下下左右左右跟飞机一样做起降和俯冲,这种飞机抱能够解决大部分的孩子哭闹的问题;如果不行的话,可以搞一个瑜伽球,还是飞机抱的动作,但是收不动,靠着瑜伽球的弹力让孩子动起来,孩子她妈妈一抱就是二十分钟。
图片

▲ 飞机抱最好的工具就是这个迪卡侬的瑜伽球

飞机抱是爸爸最适合的带娃场景之一,既能利用自己的力量,还能跟孩子亲密接触,所以当你下班后看到孩子哭闹睡不着,可以试试飞机抱一下。

 

09

家庭的磨合

 

在最初的几个月里面,你心里面最大的坎儿其实是家庭的磨合,包含了你和伴侣,你和上一代的各种生活习惯、琐碎的细节、育儿的知识储备的冲突,很多家庭之前隐藏的矛盾会在这个阶段爆发,所以家庭的磨合至关重要,对于绝大部分的家庭来说,新生奶爸则是这个磨合过程中的粘合剂。
首先,是来照顾的上一辈和我们之间的作息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比如我们互联网行业属于晚睡晚起的类型,但是在孩子来了之后,就得相对来说早睡早起,这里面就需要在最初的几个月时间里,需要爸爸早点回家,能不加班或者可卷可不卷的时候,就抓紧时间回家吧。当然,跟上一辈的作息差异也需要尽快的对齐,我们的做法是孩子在六点半到七点之间醒来,然后交给奶奶或者外婆吃奶、小区遛弯,然后我们再睡个回笼觉,开始自己带娃。晚上的时候,孩子洗完澡就开始由我们来带,让老人休息。
其次,是日常的口味的差异,我们两家虽然都属于江浙沪包邮区,但是台州与无锡在口味上面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再加上我和我妈都属于一个菜能一直吃的,所以我们家就会出现长期循环几个菜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新生妈妈的意见了,很多时候需要主动点菜,换换口味,否则不仅口味不可调和,妈妈的营养也会跟不上。
最后,是观念上的差异,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所有育儿上的问题,家里推举出一个最终决策人,比如我家就是孩子的妈妈,出现争议的时候,无条件服从孩子妈妈的判断,所有人按照互联网领域常说的disagree and commit先做了再说。当然了,婆媳关系、甚至丈母娘和老婆的关系,出现冲突的时候,在所难免,这个时候就需要双边安慰了,总之你不能得罪任何一方,很多时候就当是自己在中间信息传递出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