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

互联网、科技、生活

从传播理论探析新浪微博的流行

这是金振邦老师《西方传播学》的一篇作业,转载的请加上本文的原始地址

http://kinas04.net/index.php/2009/12/10/why-sinat-is-popular/

微博客时代的传播学困惑

在维基百科里,微博客被赋予如下意义——“微博客(Micro-blogging,Microlog,微部落格、微网志、微型网志)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1而其英文解释则着重介绍了其传播多媒体信息的功能——“Microblogging is a form of multimedia blogging that allows users to send brief text updates or micromedia such as photos or audio clips and publish them, either to be viewed by anyone or by a restricted group which can be chosen by the user. These messages can be submitted by a variety of means, including text messaging, instant messaging, E-mail, digital audio or the web.”2(微博客是一种允许用户上传简短的文本信息如图像、声音等文字信息的多媒体博客,并且可以被一定范围内的人所关注。这些讯息可以包括文本讯息、即时通讯信息、电子邮件、数字声音或者网页资料等。)

粗看起来微博客相对于传统的文字博客的特色其一是Micro(微型),其二是multimedia(多媒体),而相较于传统的博客或者新闻传播形式而言,其在易用性、即时性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在使用上由于手机等掌上互联网终端3(MID)的加入,使得其脱离了传统的博客对上网设备的依赖,推送的过程变得更加方便。

微博客可以看成是传统的E-MAIL(电子邮件)和IM(即时通讯)在WEB2.0上的延伸,而作为一个独立的网络名词则是崛起于Twitter(中文一般译作“推特”)在互联网界的崛起。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曾经的E-MAIL专用词“@”4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就如在E-MAIL时代的标记一样,“@”被用来指称微博对应的用户名;当然由于互联网的即时性,微博客也会像即时通讯一样“所见即所得”,在你推送的一瞬间,你的微博就可以被所有的人看到(当然前提是你的提供商不进行内容过滤)。你还可以跟随一些你喜欢的明星、作家或者你自己的同学,当然也会在你的圈子里面被人关注着,这样双向的收获带来的是信息的充分流通,你不必一定要像原来的那些媒介那样加某位明星为好友或者将某位明星的博客订阅起来,而只要点页面上的“关注他(她)”,你就变成了某个人的跟随者,他的新想法和新事件将会第一时间被你看到,这在五年前博客流行的时候是很难做到的。

互联网成为烧钱的产业也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就在很多的微博网站还没有摘下后面的BETA标志的时候,就因为资金上或者政策上的原因暂时或者永久关闭(一个例子就是原来中文微博客的领先者——饭否,由于不明原因在七月初关闭后至今没有重新开放)。当然搭建和维护这样一个微型站点对于新浪这样财力雄厚、关系发达的互联网巨头来说简直是不值得一提,据说新浪微博的创意来自总编辑陈彤的某次会议之旅,并且利用各部的抽调工程师用两个月的时间开发完毕,并且在八月底邀请第一批用户进行测试并且在11月底去掉了内测的标志开始开放运营。“新浪微博”成为2009年除了“开心农场”外有一个热门的互联网名词。

尽管在技术人员眼里,技术的革新远比理论的力量来的更快,借助着xml和Ajax技术的成熟,使得服务器的交互变得更加简洁,也让信息的快速获取和更多网页的绚丽效果成为可能。当Tim O’Reilly5第一个提出“web2.0”这个名词的时候,注定想不到对现在的世界带来的冲击,现今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年所谓的“交易平台”的概念,而逐渐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传统的传播学往往注重分析传播方式或者媒介在促进传播的行为上的成就,但是对于网络时代来说,理论的滞后性所带来的是人们对“事后诸葛亮”式的研究方式的疑问。由于互联网事物的特殊性,前瞻性的预测将变得尤其困难,甚至由于某个天才的想法,传播学也会因此而产生相信的变化(最典型的就是出现了网络传播这个新分类),而自从出现了博客、Facebook、Twitter,在传播学界往往会进行相信的研究,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说明了理论的局限性。

用传播理论解释几个问题

六度分离理论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提出了一个“六度分离”6理论。简单地说,该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五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这被看作是所有的社交网络成形的基础,并且造成的后果就是通过朋友间的口口相传,一个互联网的品牌将会逐渐传至一个讨论组或者社区,同时通过更大的社区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社群(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校内人人网”在中国大陆的快速流行)。所以即使到了互联网时代,很多人认为在线下的社交网络可以逐渐被线上的虚拟社交圈取代的时候,恰恰得益于线下的种种现实关系,比如说同学、同事、某个领域的爱好者等等,使得人们在网络上的交际圈得到了拓宽的同时拥有了言谈中的中心。

克服了什么?

我们身边常常有这样的人,他们不善交际,很难习惯在公共场合的口头交流,但是在网上这些人可能摇身一变成为某个无名的大侠。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在中文博客界点击量长期居于前三位置的作家兼赛车手韩寒,这位在网络中以直言出名的上海人竟然在接受电视台采访的时候屡屡语塞。这说明环境对传播作用的可见影响,由于互联网上的匿名性和在传播者地位上的空前平等,使得有很多人克服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性格、地位、立场等造成的传播恐惧,你会觉得用键盘敲出一个个方块字远比用笔写出或者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要好,所以在电子的世界里,很多人与生俱来的恐惧被回车键和空格键打败了,所以说互联网上的废话永远比有用的话多,这也是没有恐惧的代价。

带来了什么?

信息过剩和网络暴力。就在大家拼命宣传网络生活如何的快捷或者如何高效的同时,你不得不看到由于传播的相对自由和相对廉价造成的问题。其一是信息过剩,其中经典的例子是你永远不可能将一个网站的所有新闻看完,但是你总尝试着看完,不然总觉得心里有点不满足,或者说叫信息强迫症;其二是网络暴力,就在人们鼓吹网络带来的交流便利、信息流通和解决反腐败等问题上的建设性成果的时候,还有一个忧虑不可忽视,那就是网络的开放带来的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很多人把信息过剩的原因归结为网络的无线存储,但是事实上由于数字编码的原因,一条信息的大小相较于一个动辄TB级别的硬盘来说确实是可以忽略的,但是换用作“讯息理论”解释,当你在互联网上发一个状态变得如此简单的时候,相信对于因为这个行为造成的后果,你在发送的时候肯定是不会计算其带来的各种后果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的微博客或者社交网站上会出现今天吃什么了,今天天气如何,某件衣服好看等在十几年前看起来非常怪异的状态了。

然而对于网络暴力来说,信息的开放带来的烦恼远比收获要多。就目前的互联网规则来说,一个普通人享有的自由空间已经超过了自人类社会的阶级产生以来的所有时期,大的解放带来大的自由,同时也会带来最大的践踏。当你的发言不受传统意义上的拘束的时候,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而当你在分享某个微博客的时候,可能带来的问题是你不经意间成为了一起网络侵权事件的操作者。对于一些长期接受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教育的人来说,在互联网上的攻击性评价将会越来越多,这也几乎成为互联网世界里的一大问题。近期的河北闫德利被诬陷为“艾滋女”的事件7,互联网的看客们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一个没有经过证实的消息无限制传播的帮凶。

中文用户的优势

语言产生思想,作为一个舶来品,很多人对微博客在国内的前景表示忧虑,中文用户能否适应美国人提出的思想。同样的问题在博客、播客、SNS被引进中国的时候都被提起过,在我们模仿了一个个外国的经典产品的本地化进程之后,我们发现其实中文用户还是有很多优势的。仅就微博客而言,由于中文字符在符号上大多有着象形、指事、会意等符号化的形态,在同样的内容中,中文是最容易被读懂的;同时由于绝大部分的微博客都将内容限制在140个字符(注意是字符而不是等量的140字节)8,在中文的体系下,一则微博客的内容足以抵得上两条手机短信的流量,而回到英文的语境下,140个字符只能相对于一个长句子的容量,所以有人在语义学上分析说同样的一条微博所承载的信息量中文是英文的2-8倍9,而在目前流行的新浪微博里,这个好处被发展到极致,当你转发或者评论一条微博时的字符将英文视为半个字符,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字数变成了280个字母。随着140限制兴起的还有一些网址缩短服务,比如说注释里用到的就有Tinyurl9的服务,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这仅有的空间,当然目前的网址缩短服务网址也变得越来越短。

为什么会是他们

每一次媒介传播的调整都会带来社会的巨变,这里面有很多人会成为舆论领袖,而就现在的形势来说新式的舆论领袖不再是先前的高级知识分子、政客或者被认为是传统的精英阶级的人物。但是新式的舆论领袖正在朝公共领域进步,就新浪微博上的关注前十名10来说就有三个企业家(李开复、俞敏洪、潘石屹)、三个文艺明星(姚晨、李宇春、周笔畅)和两个传媒人士(黄健翔、洪晃)。反观90年前的五四运动时的舆论领袖如蔡元培、傅斯年,在传播活动日益发达的现今环境下,不再是以精英知识分子或者官方人士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其他公众人物在社会上取得了话语权,并且依靠着他们背后的追随者们传播他们的舆论理解。新世纪网络和社会的逐步开放使得更多出身草根阶层的人们通过各种途径走向成功,比如说姚晨,这位来自福建的因为知名喜剧《武林外传》成名的女演员因为幽默的风格和平易近人的形象走红网络,与其他明星因为事务繁忙而无暇关注或者回复微博客不同的是其更新的效率惊人,平均每天都会更新接近10条,相对于其他的受到高关注度的明星将近470条的更新量堪称天文数字。

新浪的推广模式说明了什么

就如几年前新浪博客推出时的名人攻势一样,新浪在自己的微博客服务推出的时候依然依靠其积累的大量的明星资源,并且利用李宇春的新专辑和李开复从Google离职而转手创新工厂这几个事件进行了自己的第一步推广。如同web2.0的经典语句——“永远beta”一样,新浪的半封闭内测在8月25日开启之后,主要邀请了明星、知名公共知识分子、高级程序员等参与,对于一般的互联网底层用户来说,只能通过注册码才能接受注册。目前有迹可循的大规模注册码发放是通过著名的体育评论员黄健翔发放的,这位前央视著名体育评论员在博客上公布自己的邀请码后新浪微博客进入了一个快速传播的时代,并且由于微博客对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支持,手机用户的注册远比互联网用户简单,新浪的官方手机网页和博客页面也及时跟进推出了分享到微博的功能。另外一个需要被提起的模式是“病毒式营销”,这个在校内网和开心网创立初期都被大肆使用以增加客户的营销方式,典型的状态是你打开邮箱的时候,突然能接收到数十封要求你注册某网站的邀请邮件,并且这里面还有很多的人是你不认识的;通过一种潜在的激励机制(比如奖励点数或者增加关注者)吸引已有用户发展潜在用户的手段也可以被看做是新一代的互联网分配方式的革新点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维基百科中文版——微博客,地址:http://zh.wikipedia.org/zh-cn/微博客

2,维基百科英文版——Micro-blogging,地址:http://en.wikipedia.org/wiki/Microblogging

3,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即移动互联网设备,是一种部件缩小后的微型计算机设备。

4,关于@的种种可以查看百度百科中的相关页面,地址:http://baike.baidu.com/view/26815.htm

5,Tim O’Reilly是以其名字命名的出版公司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开源软件的支持者,关于他的介绍可以查看http://tim.oreilly.com/

6,关于六度分离理论,可以查看维基百科中的页面,地址是:http://zh.wikipedia.org/zh-cn/六度分隔理论,这个理论目前依旧没有被完全证明

7,关于闫德利事件,可以查看以下页面http://tinyurl.com/yasej66

8,这里的典故可以查看以下页面:http://www.keeptry.com/blog/1288,作者张良伦

9,Tinyurl的网址是http://tinyurl.com/

10,新浪微博排行榜的统计数据截止2009年11月3日晚21时,其余两个排名前十的分别是新浪“头条新闻”和“微博小秘书”

1 条回复

  1. 天无月 的头像

    留下脚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