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1年6月1日,再过一个月就是传统的毕业典礼了,等若干年以后我重新坐在电脑前回味这几年的光阴的时候,我猜想有些东西肯定再也不会想起来了,所以这篇文章权当是一个备忘了。去年的这个时候写了一篇叫做那一年的博客,诉说着互联网给我带来的各种不方便,但是一年后的今天,以互联网为工作的我实在找不出来拒绝他的理由——尽管我可能有一万个理由。
昨天下午中午把拖了半个月的论文终稿交上去了,老师听上去丝毫没有什么准备,他以为我的二稿就是正式稿了,但是在后来一次次的修订中,我至少修改了二稿中15%的句子和整篇文章中40%的名词定义,幸运的是貌似老师一开始就对我的论文题目比较感兴趣,所以没有在论文这方面被深究。回头望望去年6月2号更新的一条微博(地址:http://weibo.com/1650555225/k4CjEhhbX)。那时候的想法是多么美好啊,竟然在大三行将结束的时候准备做一个无比强大的新闻站,还想好了代号——现在回头想想,其实现在就置身于一个比较完美的新闻传播环境中。我是说微博。
大学的前三年基本没有以下几个东西:娱乐活动,我甚至在长春只去过一次电影院并且还是看《冯志远》这样的献礼片;周末休息,基本上从大一到大三周末都没有休息,周末大半是在工作室渡过的;学习成绩,从一进学校开始就对文学院的课程设置绝望,以至于彻底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科研实践,在新闻方面几乎没有社会实践,甚至前三年压根儿就没有实习过。这样看上去我的大学生涯是无比无趣的,没有娱乐、没有周末、没有成绩、没有奖学金、没有女朋友。。。以至于去年的这个时候,我父母一度怀疑我在大学里究竟在干什么,到底能不能找到工作。
但是回想起来,大学做的正确的决定远比错误的决定要多:
首先,各种原因被分配到了干训508寝室,我们六个人个性相近,大都是喜欢看书、辩论和百科,所以晚上睡觉前总能找点事儿聊聊。这是我住校这么多年来碰到的最理想的寝室了:随意的寝室环境、博学的室友、轻松的人际关系,这种兄弟情谊终生难忘。
第二个是新闻系,尽管刚进来的时候就对贵系的培养方案嗤之以鼻,但是既来之则安之,我发现新闻系的同学们都是非常可爱的,这让我找到了高中时候创新班的感觉。新闻系虽然大体上让人不尽满意,但是这里的老师却又很可爱,中文系的张世超老师、程革老师、金振邦老师、刘东明老师、李勉东老师、黄季鸿老师;新闻系的恩普哥、何明老师、马晓红老师、杨卓老师、石晓峰老师、刘天明老师、徐伟东老师、贺殿广老师;还有江臣老师、杨志平老师。。。
第三个是采微,不得不说在采微的这两年半时间是我大学最美好的回忆之一。从大一一进来就开始肩负系刊隔代相传的重任,最早和小海南同学跑发行和后期工作,想起在长春零下20度的寒冬,两个人倒车去郊区制版、做小样、搬杂志;而后成为了系刊的主编,得到了国浩大哥的各种指导。由于个人的原因杂志迟迟不能出刊,而后顾静芳和车纯凤成为了采微的执行主编,她们挑起整个杂志的文字和版面工作,使我有更多时间去想杂志的总体风格,那种小团体的协作让我现在都很受用。而后是一年半的《采微晚报》时期,那是我第一次自己建网站,第一次完全担当起网站的编辑和运营工作,想想那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第四个是东师青年,尽管中间有一次短暂的告别,但是我们这一届的成员们还是勤勤恳恳的完成了在东青的历史使命,从组织协调部到后来的文编部,作为东青最自由的编辑,感谢各位大师们没有一次和谐我的稿子,甚至还让我写了一次大评论。
最后是工作室,我想所有的卓音人都对工作室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性,这种感情包含着感激,包含着欣慰,包含着各种不舍。工作室让我走进了网络的世界。Mghostsoft和Scrarow带我走进了网络技术的世界,跟工作室的前辈们是一种亦师亦友的感情;对于“十全十美”的同级成员来说,他们是这所学校最值得我信赖的人。工作室带给我们的不止是网络技术、团队合作、职业精神,更是难以忘怀的友情。
有人问我,现在是否后悔大学里做的各种选择,是否后悔当时没有好好考试,是否后悔没有去考研究生,我想为什么要去后悔呢?青春本来就是无悔的。
2011年6月2日于北京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