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的底,在国外Bnet上看到一篇文章——What is Web2.0?,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我对Web2.0最早的一些认识的源头,这其中既有技术上的分析,也有商业前景上的分析(Bnet本来就是一个商业分析网站)。到了2009年底的时候,为了写一篇论文,我把这篇文章翻译成了中文(英文水平有限,诸位凑合看),从2007年(那一年Google收购了U2B)到2010年(Facebook成为互联网奇迹,Twitter异军突起),互联网业界和形态都发生了不少的变化,一年之后回头再看看三年前,文章作者对Web2.0的主要特点的描述,发现绝大多数都已经成为了现实。
(下文中的英文翻译使用Google翻译完成并略有改动)
Web-based applications can be accessed from anywhere
基于网络的应用可以在任何地方被使用
当这篇文章写作的时候,作者对移动互联网的趋势没有做什么预测,但是三年过去了,手机端的应用随着iPhone和Andriod的流行开始飞速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网络应用可以在移动客户端中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灯),几乎所有的热门的互联网产品都有除去桌面以外的其他入口。
Simple applications solve specific problems
简单的应用可以解决复杂的问题
Web2.0的互联网产品吸引用户往往是其中的一个革命性的功能,比如说Twitter的出现使得个人直播成为了可能;Groupon的出现让美国人在DM广告和Amazon(Ebay)之外有了新的选择。Web2.0的产品再不是那种面面俱到的巨无霸产品,越来越多成功的产品知识专注于某一方面。
Value lies in content, not the software used to display content
产品的价值在于内容,而不是产品本身
用更加简单的话说就是”内容为王“,也就是说某一个产品最大的价值不是其本身而是其中蕴含的用户关系、用户内容和隐含的各种数据,这也是为什么Facebook成为下一代互联网领军者的原因——他们拥有者巨量用户的从个人资料到社交网络的资源,而正是这些资源让Facebook足以值500亿美元。
Data can be readily shared
数据可以被很容易的共享
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开放平台,开放平台的好处在于让上一条特质中的内容在不同的产品中自由流动(当然是在用户授权的情况下),这种简单的共享使得用户的行为数据能够最大化的得到利用并且降低了新产品积累用户的门槛。
Distribution is bottom-up, not top-down
分配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
讲完内容为王和数据共享就应该说说分配方式了,在Web1.0的年代,互联网的用户更多只是互联网产品的接收者,而在Web2.0时代,互联网的用户成为了这个产品的共同生产者,他们决定内容的产生和信息的流向,这种分配方式的巨变是由互联网内容的产生和传播方式的革新决定的。
Employees and customers can access and use tools on their own
员工和客户可以使用他们自己的工具访问
当然,在产生、流动和分配都革新之后,访问的革新也开始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用户更新Twitter的途径可能是直接在网页端更新,也可能是在火狐狸用EchoFon更新,也可能是使用iOS平台的TweetDeck更新,在数据共享的前提下,用户使用什么工具对于行为的结果的影响是很小的。
Social tools encourage people to create, collaborate, edit, categorize, exchange, and promote information
Network effects are encouraged; the more people who contribute, the better the content gets
网络的激励机制是贡献越多获得越多
这也体现了在自发性的社会分配中由于互联网的特质产生的一些变化,知识的贡献者们获得了更多的满足感(尊重、实在的物质利益、更多的交换)
2011/1/23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