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这个学期下午基本上没有课,所以每天中午都回寝室午睡,鉴于我是那种非常难以入睡的人,所以收音机重新收复了失地,成为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我对长春的电台没有什么感觉,东北的娱乐方式对我这个生长在南方的人来说还是比较难以适应的,虽然我大一的时候曾经一度痴迷每天凌晨半点的大兵将笑话(后来这个时段给了郭德纲,再后来没有了)。我是一个对信息严重依赖的人,不能一天不看新闻、不上网,睡觉前亦是如此,几乎每天晚上都是听着收音机入睡,于是乎“中国之声”和“经济之声”就成了我的不二选择。当我重拾收音机的时候,突然发现曾经如此熟悉的中国之声竟然离我如此之远,在高中毕业之后,我就没有再仔细的研究过一个电台的节目了,刚好这段时间没有什么选题,写写中国之声的改版吧。
改版最大特色——新闻
2010年中国之声的改版,把新闻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节目表里几乎都是一水的新闻,从早上两点的新闻重播,到12点前的《央广新闻》(夜间版),一天内从六点半开始到晚上12点除了八点的《小喇叭》以外,无一例外都是新闻节目——《新闻与报纸摘要》、《央广新闻》、《全球华语广播网》、《全国新闻联播》、《直播中国》,其中央广新闻一天超过六档,颇有些央视新闻频道或者凤凰资讯台的整点新闻的味道了。和原来中国之声定位的综合频道不同,现在的中国之声更像是央视新闻频道的广播版,一天内重复播报各种新闻,以至于当我在午睡醒来后根本无法凭借我的判断识别出这是哪一个时段的新闻,因为在常规时间,基本上所有的新闻都是差不多的,而且光听声音让你颇有收音机坏掉的感觉,为什么他们会重复新闻呢。
什么东西没有了——专题栏目
现在的中国之声基本上没有什么专题栏目,除了永远不会被撤掉的“小喇叭”和夜间节目退化而成的“千里共良宵”。我想这回改版没有撤掉小喇叭完全是出于上头政治的考量,因为你不能在改版之后让国家的花朵们没得听广播,虽然现在根本没人听小喇叭了;更加离谱的是“小喇叭”被放到了晚上八点而不是最早的傍晚播出,作为儿童节目来讲,这是一个最坏的时段,很多的孩子可能还在写作业或者和家长一起看目前热播的《新三国》。央视晚间的《读报参考》(一档双人读报节目)、《新闻观潮》(新闻评论节目)、《体育直播间》、《神州夜航》(被推倒了午夜并改名)等知名节目被取消,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原本周末晚上相当具有人气的《体育评书》也被去掉,而周末晚上在23点档换上了《冬吴相对论》,使得周末中国之声的互动性大大降低,原来央广著名的评论员梁宏达也不得不在中国教育台重新上岗评书体育。
改版成功的地方——时效、全面、思想
由于广播在传送上的优势,使得改版后的中国之声成为国内最好的新闻源之一,相比于同是国家级的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这种优势在改版后得到了提高,中国之声和中广网成为互联网最及时的新闻源,并且中广网的新闻被各大新闻门户转载,在汶川地震之后,互联网上中广网的身影明显增多,成为新闻门户的后起之秀。此番改版,由于每个时段都有固定的新闻栏目和即时连线,使得中国之声在突发事件上的报道开始领先于各种传统媒体(作为国家级的新闻媒体,央广可以不用新华社通稿)。相比于原来广播新闻的单调(主要以政治和社会新闻为主),改版之后的中国之声开始广泛关注经济、科技、教育、新媒体等各个方面的新闻,他们难得报道了iPad的成功、在广播上大胆评价现行的经济状况、开始关注科技新闻,这和以前死板形象比起来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和央视一样,一批高素质的评论员也被引进,每天中午会有自身的新媒体策划人分析今日的互联网流行,在报道英国大选的时候请来何亮亮和曹景行分析选战情况,在报道国内经济政策时会连线经济专家分析政策利弊。广播上的新闻不再是播音员把广播稿读出来就完事儿而是变成了听众、主播、评论员互动,这称得上是国家广播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一个质的飞跃。
瓶颈——主播
中国之声有着一大批高水平的主持人、记者和编辑队伍,但是让大家都来报道新闻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有的时候会发现主持谈话节目的向菲变成了夜间新闻的主播、著名的体育记者梁悦变成了夜间新闻的主持人和制片人,另外一个著名的夜间节目主持人姚柯却要在白天和记者现场连线。那些在各自领域如鱼得水的主持人到了时政新闻这个陌生领域难免出现不适应,经常出现连线不流畅、内容准备不足、错别字和概念错误等等状况。最近听到的很搞笑的错误是某分析世界杯的女记者将韩国队主将朴智星的姓念成了pu,实在难以想象一个受过专业体育新闻训练的人会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在缺少专业的新闻节目主持人、编辑,在其他资源相当充裕的情况下将体育节目、文艺节目的主持人调往主持新闻栏目,这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因为主持人的现场发挥足可以决定这次改版的成败,当然我相信这两年央广将会招聘更多专业的新闻、记者和编辑,以此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