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

互联网、科技、生活

【记忆】关于临海的一些奇怪风俗

这是去年的元宵节经过考证和以前的积累发布在校内网上的一篇文章

原文地址:http://blog.renren.com/blog/230763768/360349985

另外一篇关于临海市元宵节的传统的文章发布于lh168论坛,作者五粒豌豆

原文地址:http://www.lh168.net/bbs/a/a.asp?ID=5453530

1,根据去年暑假我在一本临海小学发下来的一本关于临海民俗的书里面看到。之所以临海正月十四过元宵的最可能的推断是状元的故事,如果按照那个解释的话,应该是整个台州府都在正月十四的过元宵。所以广义上椒江和临海应该都是正月十四过元宵的。

2,椒江的北岸(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属于当时临海县)也是在正月十四过元宵和吃羹的,而椒江市区(大体范围是原来的海门)是正月十五过元宵的。

3,由于古代台州府的特殊地理位置,老外的入侵还是非常严重,所以临海有很多地方都有着明显的抵抗外敌的痕迹。包括古城墙、桃渚古城、章安古镇里面的一些古代人工湖都是很好的例子,而吃羹的风俗也是那个时候的产物,在那本我忘记名字的书里面基本上是这么说的。

4,临海的很多街名也是有说道的,比如说摆酒营巷就是原来临海居民欢迎戚继光的地方。

5,古代台州府和章安郡的历史遗迹现在还有很多留下的,比如说章安码头边的金鳌山就是当年赵构下榻的地方,章安那边离我家不到5公里的地方叫三横(又叫湖边)的地方就是当年水军练兵的场所。

6,小时候确实有很多毛兔灯,临海原来的灯会游行还是非常热闹的,现在临海的灯会也是浙江省民俗的代表之一。我参加过几回,小时候家里的老人还会给小孩扎毛兔灯,但是现在很少了。

7,在江浙一带吃的东西如青团灯北方也是没有的,上一篇文章里面说的“糕囡”就是一种很独特的面食,现在也是经常有,当时在我印象里在临海七月半比八月半要重要一些,具体不得而知,七月半叫鬼节,可能先民们有避邪的意思。疑惑的问题是从小到达我家里人都没说过七月半是为了驱鬼。

8,老人们没有吃月饼的习惯,上乡人(临海以北以西的居民)的风俗比下乡人(主要是涌泉、杜桥那一大片)多。

9,关于临海比较重要的节日:春节、上八(正月初八)、十四夜(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八月十六(中秋节)、夏至冬至(吃圆)

10,方言问题,临海的西北部方言和宁波的象山话比较像,临海市区的方言则是吴语里面一个独立的分支,主要是“我”这个字的发音比较习惯,在整个吴语区只有这么不到100万的人是这么说的。杜桥的方言非常奇怪,根据我的推断以前杜桥是盐场,可能很多居民都是移民,所以方言呈现的是一种混合的趋势。

11,说一个非常混乱的考证:涌泉镇以后泾村为中心的玉岘乡是临海最风俗最独特的地区,在解放前属于海门区,解放后短暂属于涂桃区(这个名字是不是很眼熟),然后变成涌泉区的一部分。这里的风俗除了保留临海方言里的某些语句之外腔调独树一帜,其实这里原来是章安大区的一部分,整个台州市里面只有这不到10万人讲着四周人都听着别扭的方言,当时他们可能是这篇土地的原住民。并且在抗击外敌的时候成为军队的补给中心,所以这里的居民很多是山东人的后裔,在这方面方言成了一个很好的例证。章安那一片的几个大姓如陈(后泾、建设)、卢(华景)、章、徐、王、张(章和张在方言里很好分辨)、郑、冯(炉头)、杨、周(塘头)都是聚居的,基本上一个村就是一个姓,在章安有还保留了很多椒江话里面的柏家X的村,很有可能就是外来移民占地为王的产物。我的外公家也姓陈,但是他们家的祖坟在马头山(在现在临海市的沿江镇),而且他们家的辈分比全村的人都大,这可以被认为是回迁的产物。

11,不说了,可能还需要查一些东西比如说《临海县志》什么的,有不足的地方大家指正(最后一条就罢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