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退代课教师的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尊重一个公民对于这个社会的贡献
在我小学的时候,又一位姓徐的老师,她是一个中年的女人,平常上课平淡无奇,作业多的让学生叫苦不迭,但是徐老师有一个很好的习惯——每个学期期末,她都会挨家挨户的做家访。十年前的这个时候,徐老师被调到了邻村的小学校,那个小学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已经并到中心校。徐老师和她的丈夫在那个小学校进行了那个村最后一年的复式教学。
在世纪初的那一拨清退潮中,徐老师下岗了,成了一位家庭妇女,那时的我已经在市区上中学了,而几年后当我碰见她的时候,老师很亲切的交出了我的名字。我依旧叫她徐老师,虽然那个时候皮肤黝黑的她看上去已经和寻常的农村妇女无异了。徐老师初中毕业,基本上不会说普通话,她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反复背诵、抄写。这样的教学手段让我在四年级的时候每个晚上都要做作业到十点,而五年级后,毕业于师专的陈卫萍老师几乎不留作业。
我的老家在浙江省台州市,论生活水平,台州市在全国算的上不错,至少普通的农民一年也有一万左右的人均收入。那里的农村,在编的小学老师平均的收入是2000元左右,当然很多老师还有副业,比如说裁缝、在农忙的时候,你也能看到那些老师带着草帽挥汗如雨地割稻、插秧。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们村的小学还有不少的年轻老师。但是当我读大学的时候,那里的年轻老师基本上已经在转会到市区了,师资水平又回到了1995年我读小学的时候的水平。农村的小学基本上很难留住年轻人,即使那里的学校收入不错,村里面的经济情况也很好,但是却不能留下年轻人向往城市、向往繁华的心。
作为一个师范大学的学生,每年都能看到有不少学校来我们学校招人。大家都希望去大城市,至少是二线以上的城市,至于深圳、浙江等热门地区基本上都是人满为患,但是记得有一年淄博市的一帮乡镇学校招人的时候,却门庭冷落。你很难想象现在那些刚毕业的师范生能够真正扎根农村,做教书育人的示范,因为不管从收入、生活上来讲,对于那些在大城市锻炼习惯的年轻人,农村真的有点太遥远了。
再把目光对准那些中西部地区的民办教师,相对于东部的民办教师,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收入差距特别巨大。而且从目前的新闻资料中看出,那些被清退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在穷山僻壤中扎根几十年,无怨无悔的善良的英雄。央视曾经报道了甘肃一个叫做冯辉的民办老师的经历,12年前当三轮车夫的他被县里招聘为民办教师,开始了12年的教师生涯,在那个山沟里。老师意味着全能选手,什么都教,送学生上下学,甚至还要修路。冯老师离开前的愿望甚至是帮助修好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啊。
这件事情上已经无所谓什么社会公平,无所谓什么名分了,如果因为所谓的名分去否定一个人,去清退一个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那真是民族的耻辱了。
回味一下钟山老师的愤慨吧:
发表回复